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当年家底雄厚是什么让俄罗斯停滞不前?

2024-04-26 阅读次数:

  近日,俄罗斯国家军售商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在“军队-2020”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上公开表示,计划未来5-6年内向市场提供50种新武器;同时,大力提升军用产品的售后服务和改造升级工作,计划与相关国家成立军事设备售后服务中心。

  受油价下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俄罗斯今年经济形势严峻。军火贸易是俄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面对西方制裁和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俄罗斯可谓操碎了心。

  这使库叔不禁想起苏联军工的高光时代——冷战结束前,苏联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军火出口国之一,形成了规模庞大、品种齐全且技术领先的军事科研和生产体系。整个20世纪80年代,苏联军火出口占世界军火总出口的35%-40%。

  然而,冷战结束后,国际军火市场迅速萎缩。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绝大多数军工产业和贸易链,包括约70%的国防工业企业、约80%的研制生产能力、约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约90%的科技潜力,为其开展武器贸易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俄在世界军火市场中的份额急剧跌至10%,远远落后于美国的45.7%。

  经过20年追赶,2014年至2018年,俄罗斯在世界武器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为21%,美国为36%。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之前历代沙皇都在努力搞西化、想发展工商业。但是,相对于当时作为工业中心的西欧而言,偏处一隅的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

  不过,沙俄政府对于科学技术倒一直是扶持的,所以不管其社会发展程度整体水平如何,俄罗斯的科学家基本上和当时的科技发展保持同步。

  在这个背景下,一旦有新的工业科技出现,用不了多久,俄罗斯就能给自己装备上。

  比如,1893年,德国的卡尔·本茨(今天奔驰汽车的创始人)造出第一辆堪用的汽油动力商用汽车;3年后,俄罗斯也造出了自己的汽油发动机汽车。

  就是当时最新奇的飞机方面,俄罗斯也不落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伊利亚穆罗梅茨”就是1916年由西科斯基主持制造的。

  此人移民美国后继续在航空工业领域大放异彩。时至今日,他创立的西科斯基公司依然是美国最大的直升机厂商,美国总统专用的“陆战队一号”一直都是西科斯基产品。

  然而,由于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发展不平衡,许多关键的机械设备还是要高价从西方进口。

  比如,俄国自己造的战列舰也算先进,可是制造战列舰的许多机床和锻造设备都来自英国。其他机械加工工业许多生产车间几乎全部设备都是从法国引进,化学工业设备则多从德国购买。

  怎么办?着急的沙皇政府使出浑身解数,推动改革后放弃了土地庄园的贵族们站出来兴办工业。

  想象一下,在贵族制度下腐败又低效的沙皇政府自己都摇摇欲坠,企业会管理成什么样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军工厂都不能保证每个士兵手里有一支步枪,需要几人合用一支。

  为应付前线需求,英法两国开足马力生产,德国则干脆成了敌人。这时,俄国想继续更新设备和引进技术几乎难如登天,即便偶尔从英国得到点技术,也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

  举个比较著名的例子,俄国始终生产不出内部质地均匀和没有气泡的玻璃,因此没法生产出光学玻璃,也就造不了火炮瞄准镜、望远镜等必备器材。

  于是,俄国花了30万卢布巨款买来了一个装着技术资料的信封,打开一看,只有一句话:

  至于轻工业,看起来对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不如重工业那么大,但刚从农奴制走出来的俄国仍然是个农业国,社会发展程度差,国内市场消费规模相当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轻工业企业的运转效率没啥问题,但是只能生产一些价格低廉质量却不敢恭维的产品,根本谈不上与外国制造竞争。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走上历史舞台,经过艰苦努力,在几年内逐步巩固了政权,直至最后创建苏联。

  布尔什维克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控制了各个主要工业城市,掌握着几乎这个国家全部的工业,从而能够有效武装红军。而离开英法军火和后勤物资援助的白军,则根本支撑不下去。

  在内战还没有彻底平息的时候,列宁就已经喊出了“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的口号。

  总结内战经验之时,布尔什维克进一步把发展重工业作为了压倒一切的优先目标。

  列宁去世后,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斯大林成为新一任领袖,延续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在“新经济政策”指导下,国家刚刚缓过一口气。此时,斯大林迫不及待地要求重新转为严格的计划经济,以便集中一切资源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当时处于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英法的干涉军虽然因为自己刚刚打过一次世界大战精疲力尽而失败,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正在迅速恢复,很可能卷土重来。

  更重要的是,布尔什维克党依然坚持“世界革命”理论,将自己视为未来世界总革命的基地和大后方,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重工业显然不足以支撑。

  “你们看我们南面的邻居中国(当时是国民政府执政)由于没有国防工业为依托,世界列强无论是谁,谁想打她谁就可以打她。而我们苏联要想在新的世界大战中避免亡国灭种的情况出现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个想法遭到来自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和外部异口同声的反对。许多党内高级领导认为,如果不好好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会质疑布尔什维克路线的正确性。政府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配售质量差、价格高的工业品,广大农民恐怕难以接受。

  人如其名,“钢铁”般的斯大林不惜力排众议,铁腕践行自己想当然的政策。既然苏联还是以农业为主,那么,干脆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彻底消除农民自己直接参与市场的可能性,只能接受国家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和统一销售的工业品价格。

  由此,这个“工农业剪刀差”成为苏联发展重工业的资本积累方式。反对这个政策的农民会被当作破坏社会主义的“富农”送往西伯利亚,不赞成“饿着肚子也要搞工业化”的党内高级领导也会被逐一排除出领导层。

  来自外部的压力、斯大林的钢铁意志和布尔什维克党遍布全国的严密组织行动能力,在三者合力推动下,苏联完成所有计划指标只用了四年半,由此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的比重从1928年的48%上涨为1933年初的70.7%;

  *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86%;

  *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大机械制造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美国;

  *在航空工业、汽车工业、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中,基本实现了自创自主,摆脱了必须依赖西方的局面。

  曾经有个笑话,在制定五年计划的时候,斯大林一听到要建设什么大型项目就会提问:

  在一心求大的思路引导下,1929年,苏联开工建设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第聂伯河水电站,建成之后苏联的发电量比一战前的1913年增加了6倍;同年开工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也是欧洲最大的,到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

  在上面提到的三大动力作用下,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在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处处显露出紧迫和急躁,斯大林的个性和布尔什维克党处处想强调自身制度优越性的想法,让整个产业结构出现失衡。

  要知道,一个国家资源总是有限的,短期实现过高目标势必会挤压其他产业。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轻重工业的比重从1927年的6:4,变成4.5:5.5,受到挤压的情况明显。

  其实,苏联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自身体量大、投入高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感谢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严峻的经济萧条使得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顾不暇,没空跟苏联继续较劲,忙着想办法推销产品和输出资本求利,大国苏联自然成了交易目标。

  战败的德国为了打破国际孤儿的处境也主动跟苏联签署了一系列技术和工业合作协定,甚至军事技术合作协定。

  苏联的最大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尚不能自己制造设备,都是拿真金白银从美国福特等大公司成套搬来的。美国配套服务很到位,提供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甚至派人担任总工程师这样的要职,帮着苏联这些企业运转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也没上去,说到底,苏联的劳动力素质与西方还有相当差距。

  1927年,苏联还有一半的人口是文盲,尚不能自如书写西里尔字母。这个受教育水平,想立即掌握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流程管理未免强人所难。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方才有钱兴办教育事业。小学教育基本普及,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更是几倍地增长,开始培养大批的技术人员。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苏联推进工业化的政策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冲击。

  1933年之后,西方各国逐渐从大危机中缓过劲来,但大危机造成的伤害却正在加深——德意日迅速法西斯化并结成同盟,二战的阴云已经在地平线

  苏联原计划就是把自己作为未来世界革命的总基地来建设,面对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苏联要做好一切准备——竭力争取在短时间内继续扩大工业规模,把有限资源用到极致,一切重工业都要为军事目的服务,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必须设计简单、成本低、操作不复杂。

  由苏联伊柳辛设计局和沃罗涅日飞机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IL-96-300大型飞机。图新华社

  苏联解体前,在航空工业方面,跟美国各有所长;半岛平台在航天领域,苏联已经开始技压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