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不愧评分第一这才是大片该有的样子

2024-04-26 阅读次数:

  除了延续第一部的顶级阵容,《沙丘2》还加入了二代“黑寡妇”弗洛伦斯·皮尤、“猫王”奥斯汀·巴特勒,以及克里斯托弗·沃肯等新登场的人物。

  如果说,着重于铺陈世界观的第一部,叙事节奏慢、故事单薄,有点像“大型预告片”或“太空歌剧”。

  它不仅能延长寿命,还能刺激人类的异能觉醒,让一些人产生比如预知未来的能力。

  可是执掌大权的皇帝,突然下令把沙丘的管理权,转移到另一个很有声望的家族——厄崔迪的手上。

  只有甜茶饰演的男主保罗,作为厄崔迪公爵的继承人,带母亲杰西卡提前逃入了沙漠中,躲过了灾难。

  因为在设定中,他生来自带一种近似于预知未来的能力,前面提到的家族灭门,在他的梦境中早已预言。

  所以第二部的故事,就是讲这对母子在逃亡路上的冒险,以及他们要联合沙漠中的原住民弗雷曼人,和厄崔迪家族的旧部,一起掀起反抗,为厄崔迪家族报仇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说,《沙丘》这两部电影目前的主线,就是一出经典的“王子复仇记”。

  保罗作为男主,天选之子,在第二部里会经历血与火的磨练,遭受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成长,最后成为“大男主”。

  沙丘原住民弗雷曼人,是一个生活在沙漠里的族群,在他们那水是比香料更珍贵的存在。

  几千年来他们一直流传着一个预言,说是未来会有一个“救世主”出现,这个人能带领他们找到水源,改造沙丘。

  因为他隐约知道,自己的“预知未来能力”,其实更多地可以算是一种“精算未来”的能力,就像奇异博士一样,他可以通过香料的刺激,把自己的大脑强化,并精算出无数种未来的可能性。

  对于保罗来说,他觉得即使复仇,也只想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通过“洗脑”大众,去成为下一个帝国的统治者。

  保罗用自己的“预言能力”让群众深信不疑,尊其为神,从而成为原住民的领袖,拥有了对抗帝国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好奇,耗资1.9亿美金、动用好莱坞最一线的演员阵容、被外媒吹上天的电影就这?

  尤其是对于一部科幻史诗作品来说,当剧情总结起来,来来去去不过是权力的游戏和家族的恩怨。

  但对于一个从少年起就曾立志拍《沙丘》,如今已经成功执导过多部科幻作品,从业至今还没有失手过的维伦纽瓦来说。

  所以你可以看到,相比于原著的文本,电影的视觉化呈现有着更为鲜明的导演风格。

  受限于剧情进度,第一部的重点更多在与人性的幽暗诡秘,在画面呈现上也更多是室内,阴暗,低光照。

  打斗也不算精彩,甚至连沙虫的出现也只是惊鸿一瞥,难怪有观众认为第一部只是超长预告片。

  一方面是对话,交代了这个星球的生态,而另一方面则是环境,通过远景镜头,拍出了热浪的效果。

  才会让人相信这个世界是可以真实存在的,而不会如其他科幻片一样,处于一个虚构时空中。

  不仅是故事更加独立完整,而且是你所熟悉的维伦纽瓦电影的元素(不只是科幻),几乎都能在《沙丘2》里找到痕迹。

  而且,由于这一回的故事更加完整,很多第一部里提到的场面,在这一部里也显露峥嵘。

  这可能出于调侃故事底本的老旧保守,但维伦纽瓦导演对于电影的配乐有着不亚于歌剧的重视程度。

  以至于你后来细想才会发现,这会不会是创作者表明的一种态度:这种宗教式的情绪或许会凝聚一批人,达到某种激进的目的,但与此同时,过于整齐的统一也就意味着剥夺了本该正常的个性,使得最终偏离方向,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就像《2049》里k躺在雪地里留下的眼泪,模糊了人与仿生人的界限,或者《降临》中,人面对外星文明的渺小,打破人的傲慢和偏见。

  在维伦纽瓦的科幻作品,这种极具人文思考的表达,以及极致的画面呈现,始终并存。

  或者说,如果不是一个科幻受众,不是《沙丘》&影视粉丝,甚至也不是维伦纽瓦的影迷,那它还有什么价值,让人走进电影院?

  因为不论是对于创作者还是观众来说,《沙丘2》都是一场国内影视市场罕见的盛宴。

  以今年春节档票房成绩最好的热辣滚烫为例,有消息称制作成本约3.5亿人民币,哪怕以同类型题材成绩最好的国产片《流浪地球》来对比,一般说成本在6亿上下(也有说超支到11亿左右)。

  仅目前曝光的成本,就达到了1.9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超过13亿,这还不算第一部已经亏掉的部分。

  Sir当然不是说科幻创作就一定比其他的类型要高端,影视重工业就一定比其他的赛道更能挣钱。

  很多人都说影视产业水准在下降,下降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内卷,全世界都可以拍。

  全世界有能力进行成熟的大特效和重工业生产的影视产业,只有好莱坞,这是他们过去能用流行文化横扫世界的重要原因。

  更别说,在我们的影视工业还在出师未捷的阶段,可回头看短视频,短剧又已经开始开辟新的娱乐赛道了。

  就算对于食客来说,在快餐和米其林三星的选择中,不选后者的原因,大部分人也应该都不是出于不喜欢。

  顶级制作,顶级导演,顶级阵容,再加上科幻这个门类里最著名的IP加持。

  相对于国内创作者不断卷创意,卷文本台词,卷情节刺激,张力反转,把影视作品当做可视来拍,冲着观众的情绪爽点发力。

  导演维伦纽瓦在多次访谈中都提到了自己不喜欢旁白和台词,更喜欢用镜头语言和画面呈现来交代信息。

  好的影视作品不该奢求一个路人观众像粉丝一样去理解,去试图了解故事全貌(这是设定集该干的事情)。

  而是通过视听语言,通过服化道场景的设计,足以让观众感知,以达到在和角色在情绪上的同频。

  然后利用灯光变暗,镜头推拉,轻微失焦,模拟眩晕,以及快速剪辑把保罗在现场的感受同频传递给观众。

  没有多余的台词,观众的情绪已经被他挑动,所以在后边测试的时候,保罗刺痛的颤抖,才足以让观众发出“嘶”的感受。

  半岛平台

  恐惧,惊疑,愤怒,喜悦,舒缓,唏嘘……每一次情绪的变化背后,都有着很多能让创作者震撼的细节打磨。

  在我们的创作者和观众,还在追逐情节故事的奇情与尺度,为短暂的共鸣沾沾自喜的时候。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在采访中说到了影视工业,除了有着大约十年左右的差距外,特意提到了一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