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卓锦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半岛平台

2024-04-26 阅读次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经济秩序进入常态化复苏之年。公司全体员工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一方面积极应对百年变局下VUCA的经营环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计划;另一方面持续恪守“以技术带动产业”的发展理念,并坚持“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借助上市公司的影响力,抢抓市场机遇,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服务创新升级,在保持环境修复和工业污染源治理领域竞争力的同时,持续探索新领域,拓展发展新空间。

  2023年,面对异常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环保行业增量市场需求明显放缓,在建工程规模的持续增长呈现乏力态势。与此同时,市场参与主体增加,使得环保产业的竞争格局愈发激烈。上述多重压力共同作用下,环保行业整体面临较大压力,进而对公司报告期内的整体盈利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7亿元,同比增加41.09%,主要系2023年,公司经营秩序全面恢复,在手订单的工程实施和主要业务的市场营销工作恢复正常,整体经营情况有所好转,营业收入规模得到明显修复。报告期内,公司利润总额-1.30亿元,主要系经济环境和行业整体竞争趋势影响,叠加政府资金紧张,环保预算安排受限,行业整体毛利率水平下滑所致。同时,公司的主要客户为政府、地方投资平台、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等,客户整体资金趋紧,支付进度迟滞,导致公司回款放缓,公司需计提的信用减值和合同资产减值对整体净利润有显著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落实各项经营计划,继续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以市场需求作为发展方向,以安全生产作为工作基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总额共计约3.85亿元,充足的在手订单是后期公司业绩回暖的有力保障。在巩固环境修复、工业污染和市政板块三大主线的市场地位的同时,公司在智慧环保领域和资源化利用领域持续投入,在智慧治土、智慧治水以及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公司后续经营增长提供了更多保障。2023年度,公司认真落实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推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和质量、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保持了零死亡、零重伤、零污染等目标,顺利实现了全年度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

  2023年,公司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全年研发费用支出2,906.81万元。公司一直注重技术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化技术研发项目的立项与过程管控,以保证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得授权专利共计11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4件。发明专利涉及公司水污染治理和固废处置业务、土壤修复业务、废气治理业务,破除行业内现行治理方案的痛点难点,为之提供稳定性高、效率高、资源化利用率高的新工艺、新方案,是公司重要核心技术的体现和延伸,有利于公司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此外,截至2023年底,公司有11项在研项目正在持续投入中,新增2项省级研发课题。

  公司在高新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和成果应用,既增强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也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高度认同。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从业单位水平评价优秀企业(工程施工类)荣誉称号。该荣誉旨在促进浙江省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行业健康发展,为省内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提供专业权威导向。公司在工程施工方面有着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为每个项目的执行提供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和工作保证。公司近年来执行多个污染土壤体量大、污染物复杂的土壤修复项目,项目经验丰富,修复结果受到业主单位、评审专家、生态环境部门的高度认可,污染地块的治理与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执行支撑。在工程设计资质上,新增环境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乙级资质。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三会运作机制及科学的决策体系,也在内幕信息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执行和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持续优化,不断提升公司内部治理水平,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覆盖“环保综合治理服务”和“环保产品销售与服务”两类,所处行业属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司依托自身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环保综合治理解决方案。通过设计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以工程实施的手段为主,对受污染的介质(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体)及环境污染源(废水、废气、固废)等进行修复、处理与处置。经过多年发展,已实现对包括项目技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风险管控、持续管理咨询以及运维服务在内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提供。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包含“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源治理”和“环保产品销售与服务”等三类业态。

  环境修复是指,依靠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的有效应用,阻止次生污染的发生或防止次生损害的产生,使正常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得以维护或改善,实现受污染的土壤、地下水、场地、水体的环境质量与生态修复。

  公司的环境修复业务主要包括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和水体修复两大方向。公司在环境修复领域以土壤修复类工程为主,是国内该领域目前综合实力前列的企业之一。

  (1)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公司开展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主要为工业场地修复。依照环境政策、行业标准等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工程实施、环境技术和长效监理等手段,将地块及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移除、削减、固定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公司掌握的多项核心技术,涵盖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内各种类型的工程,涉及铜、锌、铅、铬、镍、砷、锑等多种重金属,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石油烃(TPH)等有机污染物。在达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修复目标的同时,减少“异味扰民”,实现高效绿色修复治理的目标要求。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民营企业之一,依靠高学历、多专业的修复团队,能够独立、高效、完整地开展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咨询与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与项目管理、风险管控与跟踪评估等业务,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综合服务,公司成立至今承接了一批优质且具有代表性的标杆项目,项目经验丰富。原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瑶海区老厂区(暨氯碱化工600618)污染治理一期)东二、东三地块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在2023年顺利验收。该地块为当地大型农药厂工业遗存,土壤污染类型为重金属及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体量大、污染情况复杂。公司采用“异位热脱附+异位化学氧化+常温解吸+水泥窑协同处置+GCL复合垂直阻隔技术”的组合修复工艺,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异味扩散二次污染防治工作,践行“1”环境管家单位+“1”修复治理项目第三方巡查单位+“4”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环境监理单位和效果评估单位四方高效联动的“1+1+4”土壤修复新模式,借助公司自主开发的“智慧治土数字管理平台”,使得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环境、质量做到全程动态管理。项目治理效果得到了业主单位、评审专家、政府部门的一致认可,为公司开辟浙江省外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于2018年承接实施了浙江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之一的“浙江新世纪金属材料现货市场退役地块修复工程”,该地块属于典型大型复杂污染场地,公司在施工过程了解决了一系列该类场地的关键典型问题。针对土壤污染空间异质性强的特点,采用施工前复核,实现精细的污染刻画,避免无效工作和资源浪费;针对多因子复合污染的特点,单一或组合集成使用热脱附、洗脱、固化稳定化等修复技术,实现地块修复目标;针对大型复杂污染场地修复经济成本高的特点,综合利用多项措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针对地块周边敏感目标密集的特点,多措并举,通过严格的二次污染控制、公众参与等措施,做好了舆情的源头治理。此外,本项目施工全过程配备智慧管理系统,采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地块治理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本地块治理过程中实践和凝练总结的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管理和治理经验,在公司多个类似污染地块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如杭钢0308地块、新安化工地块、富邦应急治理项目等。本地块治理过程中的管理和治理经验也为其他相似污染地块治理提供了借鉴,推进长三角区域土壤防治先行区建设。

  (2)水体修复:针对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公司开展的水体修复项目,采用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水体污染、去除富营养化,重建水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公司的核心技术“智能河道活水系统”,通过涵盖数据采集、水文水质耦合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的水环境智慧管理技术,实现水环境智慧配水与智慧水质调控。

  公司水体修复业务基于监测预警和污染溯源、水动力改善及水环境增容、水环境立体生境重建、长效智慧管养等核心技术,将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生态系统恢复、修复,基本达到原有水平或超过原有水平,并保持其长久稳定。公司至今已承接近30余项水环境相关项目,业绩收入稳定,项目经验丰富。在公司承接的“温岭市九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试验段工程”项目中,采用“沉水生态构建技术”,构建“沉水植物-浮游生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同步,为保障生态系统持续发挥净水及调控作用,采用太阳能喷泉增加溶解氧,持续削减底泥及水体污染物浓度,恢复了水体水生态系统,使修复水域水下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水生植物长势良好,形成优美的水下景观。

  工业污染源治理业务是指对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源,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并建造工业生产末端的排放治理装置,降低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等各项排放物中污染源含量,以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公司的工业污染源治理业务主要集中于医药、化工等高复合性污染行业,以及光伏、锂电池等产能扩张较快的新兴产业。以上领域的污染物排放具有污染成分复杂性高、高毒性难降解物质比例大、盐份含量高、水质波动大和生化性较差等特点。根据污染源的种类,分为水污染治理、废气治理和固废处置三大方向。

  (1)水污染治理:公司的工业水污染治理业务集中于医药、化工等细分领域,技术要求极高。针对难处理的高盐高氮高有机工业废水,公司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等多项自主技术,为客户提供典型废水的资源化及分质预处理、新型生化处理及回用的全流程综合性服务,实现水污染治理、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

  公司在医药化工废水处理上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与项目经验。针对发酵类制药废水、中药废水、典型精细化工废水、典型大化工废水、表面活性剂废水、典型高氮高毒废水等不同细分废水领域,采用不同工艺流程与技术,为业主单位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助推医药化工行业走向绿色化发展。

  华东医药000963)废水EPC总包项目是公司近年来承接的单个项目体量最大的水污染治理工程。针对处理难度较大的医药化工废水,公司开发了高盐高氮高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其核心是高效微生物菌种,公司通过特效菌种的筛选与扩增,构建针对高盐高氮废水的特种微生物菌库,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筛选出专用菌剂的最佳配比配方;综合应用自主开发高效耐盐菌、高效脱氮菌。结合反应器等设备的定制优化、关键参数确定和阶梯驯化调试,实现对高盐、高氮、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系统的快速启动、抗生化冲击和长期稳定运行。

  公司承接的纳爱斯集团水质净化中心项目属于日化行业废水项目,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会生产包括油脂水解废水、甘油废水、皂类真空干燥废水、液洗废水等复杂度较高、处理难度较大的工业废水。公司采用电解催化氧化+生化+纤维转盘处理工艺,将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

  (2)废气治理:公司的废气治理业务主要为医药化工、光伏原料及市政领域的生产过程中涉及的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减排、处理与综合防治。公司主要通过综合运用“洗涤+吸附-脱附-溶剂回收”等核心技术,对有机废气进行吸附分离,并对分离的有机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公司深耕废气治理领域多年,积累了领先的设计能力、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奠定了公司在国内废气治理领域的领先地位。公司将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应用于废气治理工程,达到高效与经济的统一。

  浙江坤孚智创科技有限公司甲苯DMF有机废气溶剂回收项目于2023年调试成功,并顺利投入运营。该项目为纺织后整理行业涂布烘箱产生的有机废气,VOCs浓度较高,风量较大。要求FID在线监测达标排放的同时回收有机溶剂以回用于生产,对于回收溶剂的色度、清澈度、含水率都有高要求,属于高难度的有机废气溶剂回收项目。公司采用“转轮吸附浓缩+废气脱水+深冷回收”的组合治理回收技术,实现了废气24h连续达标排放,回收溶剂外观无色清澈透明,含水率500mg/L以内。同时,系统能耗控制在较低水平,经济价值高,溶剂的综合回收成本在1500-2500元/吨,产生4000~8000元/吨的价值(根据2023年市场价格预估)。该项目的治理效果、回收溶剂质量及运行能耗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同时也高度符合国家低碳减排的环保战略方向,为涂布类有机VOCs废气的治理和回收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等具有回收价值的VOCs废气工况。

  南通润启环保服务有限公司废气处理系统改造项目于2023年顺利验收。该项目主要对危险废物焚烧前预处理环节(储存、破损、进料等工序)产生的恶臭气体进行综合治理。其中,破碎和贮料坑废气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多种污染物,组成复杂且浓度波动极大,处理难度较高。基于破碎和贮料坑废气排放特征,公司采用“预处理+活性炭吸脱附+冷凝”的组合工艺,不仅对废气排放峰值进行有效削峰控制,而且可对其中大部分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将“废气”变为“燃料”,助力危废焚烧行业实现减污降碳目标。本技术的应用,为公司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尤其是废气资源化利用领域,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固废处置:报告期内,公司在固废处置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伴生的污泥处理方面。通过公司独有的污泥淋滤深度脱水技术,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沉淀物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实现污泥深度脱水,以达到后端可焚烧处置的状态。

  通过生物淋滤技术对污泥微生物菌种进行驯化和改性调理,在不添加化学药剂的前提下,实现污泥高干度深度脱水和污泥减量。公司完全掌握了高效生物淋滤菌种培养驯化方法,以及相配套的专用微生物营养剂配方,是目前国内掌握该工艺路线并实现产业化的少数公司之一。

  公司的环保产品销售与服务业务主要是向市政部门、水务公司及工程承包商等客户提供设备销售以及相关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及改造等服务。

  (1)环保设备销售:公司主要为市政客户提供水泵、搅拌器、推流器、风机、臭氧系统等设备。

  (2)技术服务:公司主要提供环保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改造等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环保综合治理服务与环保产品销售与服务,以环保综合治理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在环保综合治理服务业务中,公司以EPC模式为主,同时采用PC、技术咨询及托管运营等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取相应的营业收入与利润。

  (1)EPC模式暨工程总承包模式(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是指公司与客户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根据客户的目标要求,承担包括规划设计、设备材料的采购与集成、工程实施和管理等主要建设工作。公司对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全面负责,在建设完成、满足使用功能并具备使用条件后,将项目整体交付给客户的服务模式。

  (2)PC模式暨专业承包模式(ProcurementConstruction),与EPC模式相比的不同在于,在PC模式下项目的规划设计不是由公司完成的。公司根据客户或客户委托的设计单位提供的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并进行可行性试验后确定项目实施规划,并承担设备材料的采购与集成、工程实施和管理等主要建设工作,对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工期负责,完工后将项目整体交付给业主。

  (3)技术咨询模式是指公司为客户提供前端调查、风险评估、设计规划咨询和环境应急咨询等服务。为客户提供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指导项目实施和再开发工作。如针对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提供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修复方案设计等工作;针对治理业务中的水污染治理与废气处理等项目提供试验研究、工艺诊断以及技术方案设计与规划等工作。

  (4)托管运营模式是指客户将投资建成后的环保项目移交给公司,由公司在约定的期限内负责设施的运营管理。公司根据提供的运营服务内容,定期向服务的对象收取服务费用。托管运营模式有助于公司将核心技术优势与环保项目常态运营相结合,为客户的整体需求提供全流程服务,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是公司在EPC基础上拓展的服务模式。

  (5)产品销售与服务:在产品销售与服务方面,公司通过代理销售环保设备与产品,并提供安装与维保等服务,获取相应的营业收入与利润,主要客户为各地市水务集团和公用事业单位等。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邀请招投标及竞争性谈判三种方式达成合作,具体介绍如下:

  公开招投标是指客户通过发布招标公告,邀请所有潜在不特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客户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供应商中择优评选出中标供应商的方式。

  邀请招投标是指客户通过发布招标公告,邀请特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客户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从特定投标供应商中择优评选出中标供应商的方式。

  竞争性谈判是指客户通过与多家供应商进行谈判、磋商或比价,最后从中确定供应商的方式。在具体业务中,公司围绕自身的主营业务领域,面向重点区域市场,组建了专业性强、经营丰富的营销团队,通过客户拜访、客户考察、展会营销、合作伙伴推介、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业务信息,并通过技术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在经过商务、技术及战略等方面综合评估后,甄别确定目标项目,选定项目销售负责人与技术人员和客户进行项目技术路径的设计与交流,并在项目成本核算基础上确定项目报价与竞争策略。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和采购过程控制,建立了完善的采购流程与管理制度。公司采购部负责供应商的开发、评估与维护,以及采购招标、采购合同管理与监督执行等工作事项。采购部根据项目经理提交的项目设备、原材料或分包服务等采购申请清单,通过询比价、密封询价、简易招标、邀请招标等形式进行采购,采购比选过程中有公司实施部门与内控部门人员参加,确保采购工作合规有效的开展。确定意向供应商后,经内部审核批准,签订合同进行采购。在供应商管理方面,采购部对供应商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对其开展日常绩效评价与定期考核,并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

  公司注重科技研发工作,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已形成了以“省级企业研究院”为主体架构的研发体系,公司的研发工作围绕行业技术热点、痛点及发展方向,特别是针对环保工程实施中的应用需求开展积极的定向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研发工作围绕着工业污染治理、环境修复、固废资源化和智慧环保等领域,并在企业研究院下设专业研究所,围绕主业扎实推进各项优势业务领域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的各项研发工作。

  环保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源自两大方面:一是对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改善和治理的需求;二是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环保产业需深度融入现有的工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各环节,提供解决方案。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环保产业的社会意义与产业责任愈发凸显。国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进行宏观把控,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再度强调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明确提出四大工作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意味着未来的环保工作将涉及更深层面、更广领域,且执行标准将进一步提高。考虑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相关政策措施将保持连贯性和强度,确保顺利达成“双碳”目标。

  然而,自2020年以来,社会面流动管控需求对环保行业的发展构成制约。防控措施限制了人员与物资的流动,导致项目施工缓慢甚至停工,产品订单交货受影响。同时,整体经济承压使得行业需求抑制,市场开拓受阻,新项目减少,回款滞后。2022年,环保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随着2023年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常态化恢复阶段,环保产业脱离下行区间的预期逐渐释放,但受限于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行业回暖速度仍然有待提高。

  展望2024年,随着政策不断加码,环保市场有望重拾增长势头。环保产业兼具社会公益性与基础建设性,现阶段国内环保产业投入中财政资金投入占比较大,因此整体经济环境对其成长周期有一定影响。尽管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社会面治理需求成本上升,但环保产业依然保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地位,具备长期增长的政策基础和社会需求。

  环境污染的客观存在、民众对生活环境健康的需求以及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政策引导与法制化管理,共同构成了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标准的提升,环保产业将保持长期的发展与增长态势,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其地位不会改变。

  环保行业具有弱周期性、政策导向显著和技术及资质门槛高的特性,拥有核心技术及丰富运营经验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公司专注于环保行业,业务主线分为两大板块,一是环境修复,二是工业污染源治理。

  ①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不易被人察觉,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慢性危害;

  我国环境修复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期。自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政府大力投资土壤修复项目,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资金来源和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而在工业污染源治理方面,公司主要关注工业废水和废气污染治理,此领域具有如下特点:

  ③污染物毒性强烈,危害程度高,排放后迁移转化规律各异,容易引发二次污染。

  针对工业污染源治理业务,公司围绕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开展综合治理,目的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这些由工业企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减少其数量、净化它们,以达到排放标准或实现资源化再利用。例如,重金属冶炼工业废水中含有铅、镉等重金属;生活污水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病菌、寄生虫卵;水泥厂和重工业材料生产厂排放含有污染性烟尘;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会排放含氮、碳氢的有机废气等。

  我国的污染源治理行业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但还在不断发展中。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区域分布明显。目前,将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环保企业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服务的比例较低。但随着治理标准的提高和国家鼓励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的政策推进,预计委托第三方管理的比例将逐渐上升。

  总体而言,公司的两大业务板块均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运营经验,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公司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①行业周期:部分细分领域的拐点提前或滞后。环保行业业务格局的特点表现为细分领域的成长周期存在差异性,受政策调控与行业自身发展周期双重影响,部分领域可能经历拐点的提前到来或滞后发生。在当前背景下,绿色环保行业的各个细分市场大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交织作用,各细分市场的演进轨迹不尽相同。面对业务格局,细分赛道发展阶段切换,企业应充分关注这种变化。

  ②结构变化:国资央企入场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环保行业的竞争格局正经历显著变化,由于国资央企的强势参与,市场竞争态势日益激烈。拥有国家背景、品牌信誉卓著和强大资金支持的国资央企。这些企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度涉足环保市场。

  与此同时,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群体。相较于国有企业的阵容,民企在环保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得更为活跃且数量众多,为行业带来了丰富的创新活力与市场化解决方案。

  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市级乃至县级层面的地方环保集团快速崛起,它们纷纷成立并积极推动本地化环保事业的发展。这一动向明显体现出地方意图利用本土的资金、人力资源,专攻本地区的“公共事业”及“生态环保”项目,推动相关项目的国资化运作以及更紧密地服务于本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③存量竞争:增量空间变窄,存量竞争日趋激烈。新增市场的萎缩并不代表行业的竞争态势趋于稳定,当增量市场落幕时,存量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如危废处理领域,部分企业业绩和利润均出现明显下滑。这背后的共性的原因即危废处理市场行业本身参与主体较多,进入存量状态后竞争加剧,企业的业绩和利润都有可能出现下滑。

  ④运营为主:投资驱动力逐步下降。环保行业的运营模式正经历从投资驱动向运营驱动的深刻转变。在该行业中,多数细分领域都依赖于“重资产”投入,项目通常历经投资、建设与运营三个关键阶段。根据数据显示,环保行业的总投资规模的增长已逐渐趋缓,预计在“十四五”及后续的“十五五”规划期间,投资规模将呈现下降趋势,新建项目的投资占比将持续减少,转而以既有固定资产设施的维护升级为主。

  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表述揭示了这一转型背景,即许多必要的建设项目已经完成,未来面临的更多是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治理任务,也就是所谓的“硬骨头”。这意味着环保行业将更加重视已有设施的高效运营管理和技术更新,以此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在经济规模扩张所引发的资源消耗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上持续承压,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因此,环保产业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持以应对这些挑战。

  半岛平台

  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引领经济复苏的新战略方向,这为我国提供了减少对外能源依赖、激发国内生产技术和发展模式绿色革新的契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要求下,环保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该产业的范围正从污染治理末端向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化修复及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拓展,并且将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技术,从而大幅提升环保智慧化的源头监控、预警、防控和治理服务水平,以及环保执法监督效能。

  ①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环保行业的边界将进一步拓宽,全面升级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对行业内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工艺改进、研发课题确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提出全新的挑战。

  ②环境治理的区域化系统治理需求将增加。随着国家重大生态环保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统筹山水林田土的协同治理需求日益凸显,区域化布局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③环保业务覆盖领域更为广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需求同步增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工作的启动,旨在通过融合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有限、工农业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率低、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④环保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包括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管家式”环境综合服务模式、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等新型商业模式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传统的单一环境服务模式逐渐转变为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模式,凸显出环境服务系统化、一体化的特点。

  ⑤环保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数字技术成为关键的新型生产要素,将其深度融入企业生产和管理全过程是各行业发展的共性趋势。相较于其他产业,环保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探寻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径。

  环保综合治理服务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系统,它涵盖了环境科学、土壤学、水文学、地质学、生态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由于其跨学科、多领域的特性,环保综合治理对技术集成的要求非常高,并设有较高的技术准入门槛。这种多元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确保环保综合治理成效的关键,同时也对参与其中的企业提出了极高的技术水平要求。

  对于提供环保综合治理服务的企业来说,其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具有非标准化与综合性特点。企业必须针对每个项目的独特条件进行细致研究,例如考虑当地的水文地质特征、污染物的具体类型、浓度分布状况、治理目标及土地未来的使用规划等众多因素。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完成一系列专业工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前期调查、风险评估、方案定制设计、工艺优化选择、项目施工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等环节

  新加入环保综合治理行业的企业往往由于经验积累不足和技术沉淀有限,在短期内难以达到高质量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故通常只能接手一些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污染种类较为单一、规模较小的项目实施。

  随着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严格化趋势,对环境修复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意味着环保治理行业中的技术壁垒将更为凸显,缺乏核心技术实力和全方位服务能力的企业在未来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环保综合治理企业亟需不断强化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以适应日益严苛的行业规范与发展需求。

  经过数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强技术水平、研发实力和项目实施及管理能力的企业,业务遍布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水体修复、水污染治理、废气处理、固废处置等领域,市场范围辐射国内多个省市。

  公司拥有较为全面的业务资质和服务水平,品牌优势良好。公司注重品牌建设,一直秉承诚信经营理念,先后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单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理事单位、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副会长单位、浙江省环境监测协会副会长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AAA级信用企业、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商标类)、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浙江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浙江省A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浙江省诚信民营企业、浙江省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杭州市专利示范企业、杭州市拱墅区突出贡献企业、杭州市拱墅区产业赛道领跑企业、2023年度浙江省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从业单位水平评价优秀企业(工程施工类)等荣誉称号。同时公司具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叁级、机电工程总承包叁级、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服务能力评价证书、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服务能力评价证书、业务资质。在工程设计资质上,获得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专项甲级、环境工程(污染修复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专项乙级证书。通过提供一系列优质的项目解决方案、良好的项目施工质量和售后服务,逐渐于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形成了品牌效应。

  公司的技术水平获得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认可。在获得“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浙江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领域‘女娲杯’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及荣誉的基础上,报告期内,获得了6项发明专利,这是对公司持续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综合实力等方面的认可和肯定。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的升级:存量升级与增量的高标准。“十四五”时期,环保行业的传统市场如水、气、固废处理等明显增长放缓,而土壤修复市场仍处于发展期。尽管增量市场增速减缓,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市场,环保行业依然有着巨大潜力。企业需要寻找新的细分应用场景或深化现有客户的服务,解决更多环保问题,并在提质增效的市场机会下积极探索和强调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价值。同时,由于标准提高和对技术和工艺要求的严格,环保设施的升级改造已成为必然趋势。

  环保的资源化:创造价值和商业闭环。环保工作已不再局限于末端治理,而是正朝着资源化方向演化。这一发展趋势表明,环保行业正在努力将污染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以减少污染的产生。对于废水和固废产量大的国家来说,实现资源化利用是保障战略资源安全的关键。涉足新兴领域资源化的环保企业快速成长,表明社会对环保企业的期望已超越传统治理,更希望其创造价值。能够在传统治理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环保企业将具有更强竞争优势,赢得产业各方的认可。

  环保的数智化:数智化趋势与运管效率的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大趋势,环保行业也需要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提高治理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目前,许多公司已经投身于水、气、固废等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竞争。这个领域涵盖了多种角色,包括环保从业者、仪表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巨头和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等。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与传统环保业务相比,未来环保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增量市场潜力巨大。这将成为环保行业发展的显著优势,为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会。

  品牌的崛起:在环保行业,品牌的重要性在过去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一现象近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公司,都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最有效的传递方式。品牌建设不仅帮助客户了解企业,也降低了产品销售的难度和时间。尤其在国有企业决策时,品牌知名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决策风险和难度。因此,品牌成为了环保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拥有品牌的企业不仅能从产品中获取利润,还能享受到品牌信誉带来的溢价。借助品牌和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一些产品型企业有望实现跨地域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化优秀研发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充分利用内外技术资源,提升公司在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巩固和保持公司产品和技术的领先或先进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得授权专利共计11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新获得软件著作权4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专利75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62件;软件著作权23件。

  累积数量不等于本年新增加上上年报告期末累计数量是因为公司在报告期内主动放弃2件外观设计专利。

  公司拥有多项先进核心技术。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公司具有高浓度六价铬等重金属长效稳定化技术、土壤地下水原位注入和循环抽提联合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土壤高效化学氧化及异味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

  多年来,公司注重科技创新,通过不断研发与创新,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技术体系。在环境修复业务领域,掌握包括高浓度六价铬等重金属长效稳定化技术、土壤地下水原位注入和循环抽提联合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土壤高效化学氧化及异味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可用于满足复杂的污染源场地修复需求;在工业污染源治理领域,掌握高盐高氮高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ECORs电解催化氧化技术、VOCs吸附-脱附-溶剂回收治理技术、污泥生物淋滤深度脱水技术等关键技术,可用于满足工业废水废气的治理需求。

  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较大差异。地下水污染隐蔽性强,地下水流动缓慢,污染具有持久性;另一方面,因为地下水污染的迁移扩散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土壤性质等密切相关,地下水污染又具有复杂性,和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公司研发的土壤地下水原位注入和循环抽提联合修复技术,是将地下水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和原位化学氧化技术进行耦合与优化,通过快速采样原位分析及定深采样技术,更加精准的模拟和反映实际污染状况。创新的监测方式与注入-抽提装置相结合,能够克服了氧化药剂与污染物难以快速准确混合和定点反应的难题,避免修复不足或过度修复问题,具有氧化药剂利用率高、修复效果好等特点。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省级企业研究院”、“浙江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和“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聚集了一支拥有多年环境工程、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化学工程、给排水、结构工程、软件工程及概预算等专业领域经验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同时,构建了多元化研发平台,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及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等开展了多项合作研发项目,覆盖典型复合污染场地氧化还原修复关键技术装备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高效淋洗配方优化及工艺研发、高氨氮工业废水新型处理工艺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兼氧-好氧-沉淀一体化集成式废水处理装备研发、新能源领域冶炼炉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发难降解废水组分分析及诊断、合流制溢流污染(CSO)快速高效净化处理工艺及装备、新型复合型非均相催化剂开发与研制等多个领域,并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日本静冈环境资源协会等开展了深度交流。

  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得授权专利共计15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4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专利98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62件;拥有软件著作权23件。上述成果的取得主要基于公司领先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公司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产品获得了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项荣誉。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拥有一支技术创新能力专业且服务水平完善的人才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员工总数为22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0人、本科11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68%,涵盖环境工程、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化学工程、给排水、结构工程、软件工程及概预算等领域,专业配置齐全;在人员资质方面,公司拥有一级注册建造师14人、二级注册建造师31人,合计共有环保行业相关的国家注册执业人员证书67项,达到同行业可比公司较高水平;在研发创新团队配置方面,公司拥有正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7人、工程师52人,为公司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精确制定科学发展策略奠定良好基础。公司员工在专业背景、知识技能、管理经验等方面形成良好互补,使公司能够在项目环境复杂、工程量大以及实施难度高的情况下,合理设计项目方案与实施步骤,综合考虑投入成本、实施进度及项目质量,满足客户对工程质量与完工效率等多方面的需求,具有实现项目从设计、建设到竣工的完全管控能力。

  公司在十余年的工程项目实施中积累了大量的业务与技术经验,参与了众多标杆性项目,体现了公司良好的服务水平和项目实施经验,如浙江新世纪金属材料市场退役地块土壤修复项目、杭州玻璃集团退役厂区土壤修复项目、杭州危险品转运站污染地块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浙江富邦集团有限公司填埋污泥应急处置项目、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嘉兴港区三期地块填埋污泥开挖转运处置工程二标段、杭钢单元GS1302-03/08/11/12地块及周边规划道路区域土壤修复工程、华东制药江东项目二期污水处理工程、中节能万润股份002643)废水改造项目、华东制药江东项目二期车间废气处理系统、衡水以岭药业002603)有限公司前处理车间和制剂车间末端废气治理工程、杭州市萧山区绿色循环综合体除臭设备采购项目、新疆晶和源新材料有限公司28万t/a高纯硅项目烟气脱硫脱硝工程、五河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地风险管控项目、平阳县宠物东北地块二期项目和原瑞达焦化厂土地污染修复项目施工合同、重钢炼钢厂原址地块(道路区域)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四川点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干白酒糟饲料生产厂废水处理项目、连云港连云区新光路区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浙江坤孚DMF/甲苯回收治理废气处理项目等。

  逐年增长的业务规模为公司带来了齐全的案例储备,在面对技术要求严苛、污染物成分复杂、体量大周期长的项目情况时,公司可以借鉴以往项目经验,运用自身成熟的技术服务水平,快速诊断项目难点,并准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较为全面的业务资质和服务水平,品牌优势良好。公司注重品牌建设,一直秉承诚信经营理念,先后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单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理事单位、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副会长单位、浙江省环境监测协会副会长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AAA级信用企业、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商标类)、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浙江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浙江省A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浙江省诚信民营企业、浙江省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杭州市专利示范企业、杭州市拱墅区突出贡献企业、杭州市拱墅区产业赛道领跑企业、2023年度浙江省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从业单位水平评价优秀企业(工程施工类)等荣誉称号。同时公司具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叁级、机电工程总承包叁级、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服务能力评价证书、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服务能力评价证书、业务资质。在工程设计资质上,获得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专项甲级、环境工程(污染修复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专项乙级证书。通过提供一系列优质的项目解决方案、良好的项目施工质量和售后服务,逐渐于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形成了品牌效应。

  经过长期在环保领域的深耕,公司建立了各种渠道资源,包括优质客户(市政部门、工程总包商、水务集团、大型工业企业等),技术支持单位(高校、设计院、环科院、第三方检测单位等),社团组织(产业协会、行业协会、商业联合会等)等三大类别。这些渠道资源持续发挥作用,将在区域市场开拓、技术水平提高、项目跟进实施等多层面帮助公司抢占市场先机。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上升明显,但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2024年,若公司市场开拓、项目实施与交付、综合毛利率方面未能取得积极进展,公司全年可能仍面临业绩下滑或亏损的风险。针对此潜在风险,公司2024年持续加强市场渠道建设和业务拓展,聚焦核心技术研发,确保工程履约进度、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优化内部管理,全力达成良好的经营业绩以化解潜在风险。

  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的要求与标准不断提升,行业相关技术含量和技术实力的不断升级。公司是一家综合型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是驱动公司发展的核心因素,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若公司不能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准确、及时地对技术工艺优化升级,则公司技术、产品及服务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力降低的风险。

  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能否保持核心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通过不断吸引优秀技术人员加盟等方式强化技术人才的梯队建设,关系到公司能否在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未来如果出现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情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对公司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主营业务为环保综合治理服务以及环保产品销售,为持续提升技术先进性,公司预计将持续研发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领域的专利、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如果出现专利申请失败、核心秘密泄露、知识产权遭到第三方侵害盗用、第三方对公司知识产权提起诉讼等情形,将对公司生产经营、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华东地区,公司经营区域较为集中。在开拓华东地区以外的其他市场时,公司作为新进入者,在行业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业务拓展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公司目前已经在华东地区以外市场取得较好成绩,但华东市场依然是公司的业务发展重点。如果未来公司在华东地区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且在其他区域市场的经营巩固与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因经营区域较为集中产生的经营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为环保综合治理服务,主要商业模式为EPC/PC的项目承接模式,往往能够通过单一项目一次性较好地解决客户的需求,针对同一客户持续开展业务的情况较少,具有客户需求频次较低、单次订单金额较大的特点。基于行业特点,公司经营业绩受到经济环境、行业发展情况及自身持续业务开拓能力的影响,新增项目的金额和盈利能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如果公司不能持续获得优质项目订单,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公司收入呈现季节性波动,主要由公司的业务特点和客户结构所引起。公司主要客户中的市政及国有企业客户一般于每年春节后启动招投标工作,公司中标后还需历经一定的公示期和签约期方才具体签订合同,故上述客户的项目施工大多于每年一季度之后正式启动,收入主要发生于三、四季度。公司收入呈现季节性波动,但员工工资、研发费用等各项费用在年度内均衡发生,因此可能会造成公司出现季节性亏损或盈利较低的情形,公司经营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金额为1.5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1.59%。应收账款控制已取得部分成效,但余额仍相对较高,对公司造成了一定的营运资金压力。报告期内,经济环境整体承压,地方政府资金支付压力加大,工程实施类项目客户款项回收相对滞后。但公司的主要客户为各地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经营稳定、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

  公司已根据谨慎性原则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如果未来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不当或者部分客户自身发生重大经营困难,可能导致公司部分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受到社会面流动控制和整体经济承压的影响,环保行业增长遭遇一定阻碍,整体竞争力度上升,盈利水平承压。受行业整体承压影响,公司毛利率产生较为明显的波动。若未来环保行业竞争度进一步加剧,将会对公司毛利率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主要业务模式为EPC总包环保工程业务,产品与服务具有较为明显的定制化特征。受实施地点、项目特点、客户需求、工艺设计、项目工作内容的不同及与供应商的合作情况影响,采购需求会有相应变化,综合导致公司在不同年度主要供应商变动较大,该变动符合公司的行业特征与实际经营情况。但供应商容易变动的情况也相应增加了公司保持成本稳定的风险。

  公司的土壤修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会因业主方的要求或方案执行调整导致实施的工程量增加或减少,公司每季度末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对预计总成本进行复核,若预计总成本变动较大,则在原有预计总成本基础上进行调整。但受限于第三方调查单位、客户预估和前期场地勘察等多种因素影响,会产生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污染范围、污染总量和污染介质等影响工程实施的要素超出前期预估难度或总量,导致公司实际完工成本增加并影响项目的最终盈利情况。公司会在实施过程中与客户积极沟通,根据合同条款、现场情况和工艺需求向客户提出追加投入。如果客户方拒绝追加投入或拒绝在合同中约定追加成本的情形,可能对公司部分项目的最终盈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如果国家有关税收优惠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发生重大调整,或者由于公司未来不能持续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不满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条件等,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2023年8月28日,公司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三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投项目延期的议案》,同意公司对首次公开发行部分募投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进行调整。

  由于受到整体经济环境及公司业绩亏损的影响,公司基于经营业绩和现金流考虑,对募集资金的投入更为谨慎,对募投资金的投入有所控制,导致募集资金投入进度未达预期,以上两个项目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延期风险。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综合治理日益重视,相关部门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政策,鼓励环保相关企业加大产业投入,全面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公司主营业务覆盖环保综合治理服务以及环保产品销售与服务两个领域,与国家推动环保相关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但是国家和相关部门有关产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在出台时间、实施力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该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环保及其上下游产业产生波动,对于公司未来持续快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683.2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1.09%;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88.64万元;实现归属于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011.54万元。

  作为一家以技术驱动的综合性环保企业,公司成立近二十年来一直专注于环境保护产业,并将在未来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石,围绕环保主业做更深层次和更多元化的开发与建设。

  围绕环保行业长久以来的“政策—市场—技术”发展规律,公司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并确立了通过研发创新构筑核心技术壁垒,以“环境修复”与“污染源治理”作为产业拓展基石,将“数智化”、“装备化”和“资源化”立为长远发展方向,不断开拓新技术、新场景与新应用,将公司打造为一家国内领先的技术驱动型综合环境治理与服务提供商。

  公司将基于已有优势业务,积极拓展在其他场景中的数智化与装备化应用以“环境修复”与“污染源治理”作为两大产业拓展基石,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水体修复、工业水污染治理、废气治理及固废处置等领域形成了合计9项成熟的核心技术。同时,公司在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医药化工行业废水废气治理等细分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与经验积累,享有较高的行业地位。上述细分领域因项目复杂性与高技术门槛,市场规模仍在持续扩大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公司将继续保持在优势业务领域的积极拓展,提升经营规模与盈利能力。

  在数智技术与环保产业深化融合的背景下,以“双碳”目标为宏观规划指引,以低碳化、绿色化、数智化为内涵的智慧环保产业已成为当前阶段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增长动能。公司高度重视环保数智化与装备化的研发,自2020年起即开始重点投入数智环保的场景开发,组建由环保工程师和信息工程师为主体的专业团队,团队既有环保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有信息技术的开发能力,实现了跨专业领域的融合,提供环保新应用场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自主研发的好氧生物膜极速脱氮技术(简称:BioFit工艺)一体化装备,通过将现代微生物工程学与配备全自动在线运行监测系统,充分发挥微生物负载量远远高于常规工艺的特点,在实现污染物降解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同时,做到了无人值守远程控制,打破邻避效应,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1、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发展战略:随着土壤修复市场逐步进入“汰弱留强”的竞争格局,传统粗放式规模扩张的竞争策略将逐步被市场淘汰。公司重点发力领域将同时,在区域市场层面继续深耕浙江市场,并依托于经营网络的优化,在江苏、安徽、山东、湖北、重庆、广东等经济较为活跃、市场潜力更大的地区拓展优质精品项目。在产业链纵向拓展上,积极尝试向修复工程上游的咨询、调查、检测、修复药剂、特种设备和向下游的处置终端等业态拓展。力争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整体保持较高的综合竞争力。

  2、工业废水与废气治理发展战略:公司将聚焦医药、化工与新能源领域,依托标杆项目经验,紧抓产业结构调整的周期,加大市场投入,积极承揽优质项目;同时开展“核心技术装备化”工作,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可标准化销售的定制装备,提升自主装备销售模式在主营业务中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尝试拓展行业领域,聚焦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实现技术延伸,打造有公司特色的工业污染源治理场景覆盖。在该领域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跻身为行业领先企业。

  3、“资源化”与其他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随着国家资源化利用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与践行,环保产业的关注点将由“无害化”转向“无害化与资源化”相结合的发展周期。公司计划采用资本与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着重布局资源化利用板块,重点聚焦固废处置、污水资源化、废气无害化等细分领域。

  公司的智慧环保开发以数字化为引领,推动多跨协同智治,业务重点聚焦于水环境、土壤修复与大气监测等领域。通过传感器开发与监测模型设计,结合环境模型下丰富的数据生态,构建了针对不同污染介质与环境要素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环境要素的多维监测和复合数据融合计算。同时,公司开发了针对环保工程项目的智慧环境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工程场景的全流程远程管理,极大降低了异地管理的难度。现阶段公司的智慧环保团队集中围绕公司优势主业以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基础开发场景,进行“数智+”赋能,已累计开发和应用了“智慧监测、智慧治土、智慧水环境、智慧装备管家、智慧运维”等平台。公司的智慧环保产品已经在土壤修复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初步完成并已投放市场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的综合服务能力。

  公司智慧环保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架构设计,从数据采集到应用落地,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公司对智慧环保业务的演化与推进,可以概括为感、知、用、协四个层级:

  (1)“感”层即为感知层,作为智慧环保场景开发的基础,通过布设各类物联网传感器、视觉设备及其他采集端口,借助物联网技术,把传感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实现对土壤、空气、水体等的实时监测,并将采集到的庞大的数据传输到上层平台,形成数据资产。公司在该层级研发、优化相关传感器性能、成本,统一数据接口、通讯协议、供电方式等,做到应用场景标准、成熟。

  (2)“知”即认知层,是在大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资产和生成式AI,实现环境数据的挖掘与价值化。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从数据监测到场景洞察的转化,提高环境风险识别能力。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关系挖掘、模式识别等,为智慧化方案设计提供决策依据。智能化分析是智慧环保的核心所在,公司在积极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利用模拟技术评估不同污染治理方案的效果。同时,基于历史污染治理数据,综合考虑效率、成本、能耗等指标,强化机器学习训练模型,根据模拟反馈不断优化治理方案。

  (3)“用”即应用层,基于数据资产和算法模型,结合环保核心技术,在传统业态上开发新应用场景,提供包括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信息查询、设备监控、平台管理、AI运营优化等一体化的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已在智慧监测、运维管理、装备管家等方面开发并储备了智慧环保技术,初步建立了具备产业化基础的产品矩阵。公司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应用场景,提升解决方案的覆盖面。

  (4)“协”即协同层,通过信息系统和平台实现资源协同和信息共享。随着未来智慧环保市场的逐步开发及宏观产业调控的梯次跟进,基于链接各类环境资源系统平台,构建数字双生资源管理系统将是环保数智化发展的长期目标。最终实现打破信息孤岛,构建数智环保数据中心和云端开源模型分析平台,开展多源异构数据的关联分析,完成环境资源管理的协同、精细化和最优化,全面提升环境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结合国家政策的发展,以“构建环保物联网为基础,以生态大数据应用为灵魂”按照“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约化思路,打造出技术服务一流的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可以预期,智慧环保将与更多前沿技术相结合,发挥更大潜力,让环保治理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转变,污染控制也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2024年度将是环保行业整体市场竞争加速但潜力赛道逐步释放的一个年度,围绕公司的发

  继续扎实推进公司各在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在适当控制研发经费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作用,深化与知名院校的研发合作,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技术研发优势。在已取得“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水污染控制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成果转化与运用平台”、“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及“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的评定工作,筹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主持与参与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以打造更优秀的技术研发平台,聚拢更优秀的科技研发资源,创造更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

  在具体研发工作上,公司集中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水污染治理领域以及固废处置领域开展持续研发工作,重点就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关键药剂、专用设备与技术开展持续研发;就一般工业固废的无害化处理与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就工业废水及废气治理领域,重点开展核心技术装备化的研究,打造专用设备产品。同时在智慧环保以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继续开展研发,并针对绿色减碳技术进行融合。通过技术研发计划的有效开展,依托相应的技术成果,预计将在公司现有主业中实现进一步的降本增效效果,整体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

  围绕“立足浙江、深度开发华东”、“聚焦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和“布局华中与西部地区”的市场布局战略。过往年度,公司分别于安徽、新疆、湖北等地区取得一系列标杆项目,同时,业务区域集中的特性得到改善,省外承接业务规模得到较大提升。2024年度公司将继续以各分支机构为支点继续深耕省外活跃市场,稳健实施业务拓展。

  公司将会继续加大对数智化环保领域的投入,围绕发展蓝图总体设计,逐步深化场景开发与业务布局。公司正在筹划数智化环保的独立运营主体,并逐步扩充团队覆盖能力。在现有的环境工程、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的团队基础上,增补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系统架构等专业人才。基于当前核心环保工艺和IT技术,一方面支援公司现有主业提供数字化管理改造,对传统业务进行数字赋能;另一方面联合高校院所等外部单位,充分开发环境修复、河道治理、市政管网及工业端污染等环保场景的数字化应用。重点开发监管部门与大型工业企业客户群,以此为撬动点实现传统优势业务与数字业务的协同与融合。

  随着社会流动与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向好,国家及环保行业环境有望逐步恢复。同时公司将进一步注重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加强应收账款的源头管理、过程管理及考核管理,力争改善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状况。

  公司将进一步优化战略,围绕战略要求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增进效益。要保证决策精细制定。推进长期战略规划工作实施,全面加强治理层、管理层和业务骨干梯队设,确保决策前瞻务实、精准高效。要保证计划精细执行。强化生产经营计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系统性,确保计划精准、全面、系统执行。

  同时强化组织建设,做好各部门与工会小组的思想引导和业务辅导,强化制度建设。以管理工具数字化、制度系统化、流程标准化为模板,提升管理精准化水平,形成高效、积极的工作风格。让管理更加稳健、均衡、严谨和高效。

  世纪天鸿:2024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79%,AI助教产品受关注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调研情况的汇报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协商议政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